红星新闻网8月1日讯 8月1日,在成都举行的第十届西部教育研讨会上,“圆梦AI教育智能体”成果发布会成功举办。
据介绍,该智能体由青春教授领衔主持,得到全国500余所中小学实验验证,是国内首个融合AI大模型、AR/VR技术的教育智能系统,标志着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迈入“虚实融合、精准育人”新阶段。
五年磨一剑:产学研协同创新突破
据青春教授介绍,圆梦AI教育智能体历经5年技术攻坚,构建了“技术领先、教研深厚、应用落地”的核心优势。团队汇聚教育学专家、AI工程师及一线教师,融合豆包、DeepSeek等大模型与火山引擎算力基座,开发出AI大科学德育智能体、智课号、智学号、智育号四大智能体,形成了“技术领先、教研深厚、应用落地”的三大特色。它不仅是四川省重点课题成果,更入选了2024年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典型案例。
圆梦AI教育智能体沉淀了六大成果:上百个精品案例在学校得到应用;开发了虚实融合 AI创新教学三维模型;得到全国众多学校广泛的使用和验证;打造了“学生教师学校”三大成长平台;出版《人工智能体赋能教育》丛书;学校的教研共同体开展超过10万人次师生参与的60多场教研活动。
四大智能体重塑课堂形态
发布会上,青春教授重点展示了智能体的创新应用场景。AI大科学和德育智能体,创新性地实现了学科融合与科学、德育、语文、数学、物理、化学、历史、地理、英语等渗透和有机统一。
智课号智能体通过“课前预习-课中互动-课后复习”全链路设计,结合AR数字人沉浸交互技术,涵盖所有学科课堂教学,无感采集数据,实时生成多维度的评价,不断提升老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;智学号智能体实现作业批改效率提升180倍,单份试卷批阅时间从15分钟缩短至30秒,并生成动态学情报告,为教师提供分层教学建议;智育号智能体则搭建家校共育平台,家长可实时查看学生课堂表现,教师通过智能课件模板快速生成跨学科教学资源,备课时间平均缩短30%。
从课堂实践到生态构建
现场展示的《神奇的鱼》《中国天宫》等课例引发广泛关注。在成都高新区实验小学的课堂上,学生通过AR技术“解剖”虚拟鱼类,直观理解鱼鳔功能;双流区棠湖小学的学生在《中国天宫》课例中模拟卫星发射,融合物理、数学知识解决轨道计算问题。这些案例印证了智能体在跨学科融合、科学素养培养上的独特价值。
目前,该成果已入选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典型案例。未来,研发团队将联合西部教育服务联盟,推动智能体在县域学校及教育薄弱地区的应用,助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。
“技术的终极目标是服务人的成长。”青春教授表示,圆梦AI教育智能体将持续迭代,让科技真正成为点亮教育公平与质量的“数字基座”。同时,抖音火山引擎西南区基础教育负责人梁晓军也针对“大模型与基础教育的融合潜力”作了精彩演讲。
原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青春、圆宇宙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席通莉、西部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李鹏飞、西部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周晓兵、成都高新区公园小学校长朱祥勇、深圳文昌小学校长魏忠、成都市双流区永安小学校长王明强等一起主持了“圆梦AI教育智能体”成果发布仪式。
【原创版权,未经授权,严禁转载。联系电话028-86007235】
红星新闻网 编辑:方艺霖 责编:高婷 审核 : 马兰 谭麟 监制 : 钟蓓 总监制 : 李天翔